随着历史的发展,关公身上的道德标签不断地增加,人们赋予他“义薄云天”、“义利分明”、“义不苟取”、“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信义昭著”、“嫉恶如仇”诸多传统美德;而其所具有的“神鉴洞明”的效应,更为人们深信不疑。云南地区关帝庙所供奉的铜关公特色:地处南疆的云南省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昆明滇池岸边的西山峭壁之巅,却有一座奇特的关公庙。自明清以来,市井百业争相供奉关公为本行的开山祖师和保护神。
在人们日常的商业交往中,都希望以诚信为本,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打造一个以诚信为宗旨的行规和良好的商业道德成了商界追求的目标。而关公自身所具有的忠义精神,恰恰符合商界的需要。
在关公的葬身之地—荆州,后世对关公的崇拜恰恰发源于此.
关公在临沮后,即被江陵地区奉为本地精神。据《当阳县志》记载,孙吴杀害关公父子,“邦人墓祭,岁以为常“。另据明代湖广按察使《义勇武安王墓》记载。
显而易见,很早以前在当阳以西5里处就有关公墓,那时的墓地比较简陋,只是座土冢,乡里还为其建立祠堂祭拜之,“岁以为常”。与车公信仰所不同的是,乡民供奉关公铜雕像不是为了祈福求安康,而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小心供奉.不求福祥,但求平安,只希望关公不要将生前的怨恨迁怒于自己。关公面如重枣,眉似卧蚕,长髯飘拂,身着绣龙刺凤战袍,气宇轩昂,端坐在太师椅上。那时,关公还没有进入神坛,只是作为人鬼被人们供奉,敬畏、避祸的成分更多些。早期关公祠庙中的铜雕像比较阴森可怕,“面怒而多髯,容状可畏”。这种信奉还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仅在荆州地区比较流行,还处于地方民间信仰阶段.
中国的民间信仰往往带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人们拜神并多地探究教义、教理方面的内涵,更多的考虑是通过拜神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拜神成为许多人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选择。民间流行有“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唐县中正铜佛像铸造有限公司集科研、开发设计、普通铸造、一次性整体浇铸、精密铸造于一体。拜神是为了取我所需,为我所用。信仰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关帝法力的多元化正是广大民众所渴望的,他无边的法力得到民众址广泛的认可,这也是关公崇拜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拜祭关公铜雕像并向其作祈祷时,所表达的要求和心中的夙愿各有不同:农民祈求风调雨顺,商贾祈求财运亨通,疾病缠身者祈求身体健康,身遭厄运者祈求得福,各行各业祈求从业兴旺,衙署官员祈求升迁发达,将士武夫祈求旗开得胜,帝王将相祈求江山永固。一尊称为“镇庙神”,是按照《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形象塑成:面如重枣,眉似卧蚕,长髯飘逸,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敬。乃至社会的黑道帮会也供起了关公铜雕像,这些帮会组织十分敬重关公的品格,他们以关公的忠义作为团结内部的纽带,达到增加帮会凝聚力的目的,弘扬他们的所谓“义气”。